2022年5月3日,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与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联手共同推出的《京沪双城记——“博和汉商·北京周泰”刑事系列微论坛》公益直播活动圆满收官! 本次的刑事系列微论坛邀请的嘉宾有来自知名大学的教授院长,各个刑诉委和刑委会的主任,还有京沪两地的青年刑辩律师代表,全国一线刑事团队带头人,以及高科技领域企业CEO。本次系列微论坛共五期,采用线上直播形式,每期分别围绕“最新非法集资解释”、“刑事合规免责”、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”、“商业秘密犯罪”还有“律师刑事业务发展趋势”这五个话题进行探讨和分享。
未来20年,算法和大数据将席卷世界,接管我们的生活、社会和经济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将落入自动化的数据分析之下。确保算法和大数据的公平性将是一项重大的任务,数据伦理的价值和意义将不断凸显出来。 大学排名和身体质量指数(BMI)竟然是一场骗局? 在数据经济时代,我们不仅是数据巨头的用户,也成为它们的商品? 为什么说“一般人公式”会带来更多的间接损害与不公? 数据安全和数据正义该如何维护?
“山和山不相遇、人和人要相逢(Berg und Tal kommen nichtzusammen, wohl aber die Menschen)。”疫情两年多来,国际学术交流趋于停滞。但数字化的浪潮却为知识传播与思想碰撞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机遇。在梁根林教授与希尔根多夫教授十多年的耕耘栽培下,中德刑法交流经历了萌芽成长,留德刑法学人亦不断壮大。值此时机,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携手北京大学出版社(燕大元照)、周泰研究院、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与留德青年刑事法协会举办首届“德国刑法新面孔(Neue Gesichter der deutschen Strafrechtswissenschaft)”系列讲座。
近年来,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在不断扩容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关系复杂化,律师行业的竞争也趋于成熟和多元化,我们如何在法律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? 当下,聚焦刑事业务,国际环境的变化、司法理念的更新、新冠疫情的肆虐、社会经济的变革,无一不深刻影响着刑事律师的职业发展。刑事业务正面临着严峻挑战,如案源萎缩、辩护前置、专业门槛、对抗弱化等。当然,其中一些新机遇,如轻罪案件的比例大幅提升、合规业务兴起、高新科技刑事犯罪的辩护等也在带来一些新的趋势变化。
2022年4月25日,由北京大学法学院、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开设的2022年度春季学期《判例刑法研究》迎来第十周授课。本次课程的主题为“盗窃罪与(职务)侵占罪的区分”,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江溯副教授、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陈鑫律师。
“德国刑法新面孔”系列讲座由12场学术报告组成,主报告人来自德国11所知名高校,12位主报告人均在近5年内完成了教授资格论文,活跃在德国刑法的学术舞台上。12场报告的主题亦与12位主报告的教授资格论文主题相关,兼具前沿性与基础性。就此而言,德国刑法“新面孔”既指在中德刑法交流中初试啼声的新学者,又指新一代学人为刑法研究带来的新面貌。
2022年4月26日(周二)下午14时30分至17时,在北航法学院党委书记周友军教授、副院长泮伟江教授、副院长初殿清副教授、党委副书记张渊老师、团委书记邹沛东老师,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学院院长史玥老师、南方财经法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莉老师的出席,院务委员吉冠浩副教授的主持以及法学院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下,由周泰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兆峰主任讲授的《刑事控辩与模拟法庭》双师讲堂第一讲——“与当事人的沟通艺术”圆满举行。
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一系列新机遇、新挑战。加快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对中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言面临大考,技术工艺研发、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。从传统制造业、医药行业到新兴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行业,知识产权、商业秘密保护面临许多新课题。
2022年4月18日,由北京大学法学院、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开设的2022年度春季学期《判例刑法研究》迎来第九周授课。本次课程的主题为“侵占罪中的‘代为保管’”,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江溯副教授、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何宝明。
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。近日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于官网发布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:“知识产权与青年: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创新”。而今年,已经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了,这个活动日的初衷是为了呼吁各界都能有保护产权的意识,而体育界则成为了WIPO的重点关注对象。